[EB電子冊] NDO159大衛・霍金斯博士能量等級30「內疚」Guilt 02
第二節:無所不在的內疚——從家庭、職場到信仰的實例剖析
內疚感滲透在生活的各個層面,讓我們透過一些實例來更具體地理解。
在家庭關係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例子:一位母親,因在孩子年幼時忙於工作而疏於陪伴,內心長期懷有「我不是好媽媽」的愧疚。即使孩子長大後表示理解,她依然無法釋懷,轉而採取「過度補償」的方式,例如用金錢滿足孩子,或表現出過度焦慮。這種行為反而會增加親子雙方的壓力,對關係並無益處。
我們確實可能因工作而虧欠家人,但真正的補償應是「適度的」與「真誠的」,目標是讓雙方理解、放下,並用高質量的陪伴來修復關係,而非陷入無止境的愧疚循環。
在職場環境裡,假設一名員工因一個小失誤導致專案延宕。即便團隊沒有嚴厲指責,他卻從此愧疚不已,開始質疑自身能力,工作效率隨之下降,甚至主動放棄升遷機會。這便是「用過去錯誤持續懲罰自己」的典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錯時,我們應勇於承認、盡力補救,但在處理完畢後,就要學習放下,避免重蹈覆轍。若因一次過錯就全盤否定自己,用「我不值得信任」的想法自我設限,將嚴重阻礙個人成長。
在人際交往間,有一種人,即使在衝突中並非主要責任方,也總是搶先說:「對不起,都是我的錯。」他們習慣性地將錯誤攬在自己身上,扮演「和事佬」的角色,過度壓抑自身感受,極度在意外界的眼光。
這種內疚模式,使他們將他人的情緒與責任一肩扛起,長期壓抑的結果,可能引發身心疾病,導致關係失衡。過度關注他人而忽略自我,並非健康的相處之道。
在宗教或信仰層面,有時也會出現偏差。若過度強調「罪性」與「贖罪」,例如某些歷史上的「贖罪券」,或片面理解「業障」概念,將信仰扭曲為「懲罰」與「自我否定」的工具,便容易陷入不健康的「精神苦行」。
真正的信仰應帶來「轉化」與「愛」,而非加重內疚與自責。禱告、懺悔的本意是為了覺醒與改過,在處理完問題後,就應學習放下,而非將罪惡感如十字架般背負一生。
長期處於內疚狀態,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它會削弱免疫系統,導致身體虛弱、缺乏活力,更容易罹患慢性病或自體免疫疾病。同時,身體姿態也會呈現收縮狀,如低頭、內縮,反映出內在的自信匱乏。
[直播]3 2PPT說明 能量 30「內疚」Guilt
https://youtu.be/wm_qqcAZtk4
小禮物~祝福 😀闔家歡樂
💼 不想再靠人情推銷?
從「睡前1小時」開始打造自動收入系統!
《直銷新世代》教你用數位工具+社群經營,
開啟零成本副業,讓訂單自動上門。
✨ 免費贈送線上課程+電子書,
90天行動藍圖 → 為自己打造翻身新機會!LINE客服:0916233176
馬上領取線上課程+電子書https://forms.gle/SP3NfHiVHxJuPryh9
送5千元電子書50本+再送你價值9千元個人專屬的推廣平台+自動進人系統+自動跟進系統…邀請您 免費註冊: https://is.gd/xIjh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