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錢理群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01日

ISBN:7530201751 


 《周作人傳》書評    林思晴

我喜歡錢理群老師這本書的文字表達,不僅帶有周作人的情感,同時錢老師的形像在此藉由理解周作人而互相融為一體,主客體的關係到後來非常曖昧。說來奇怪,閱讀的一開始我可以清楚的知道這是由他人描寫他人的傳記;但讀到後面的橋段,我竟然分不清楚主角與書寫者究竟是不是同一個人,透過書寫及理解認同,作者與被書寫者形成一種特殊的同盟,是一種外人也很難斬斷的緣份。寫書時情感的客觀與主觀強度,對我而言都不是太大的問題,應該說,這並不是造成一本書不夠動人、嚴謹最主要的問題。寫歷史我認為必然是很主觀的,透過書寫者個人的生命經驗,從資料中他會挑取與自身最有感觸的部分去發展,也難怪我讀到後期周作人和錢理群是有重疊的部分存在。而一段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傳記,是一場冒險,說起來有些討厭,好像窺伺別人所得到的快樂;又如同得到一種認同,若有與自己相似的情緒或動作,會使人放心不少,讀傳記對我來說,是一種期待的樂趣,因為自己不夠偉大,所以更想憑藉著書裡的人物,去找尋更接近的共通點,這也算是另一種閱讀的快樂。

此本書的題材從題目中就可以清楚明白是一本傳記,我有參考周作人的《知堂回想錄上、下》 選,其實與錢理群的敘事方法與時間的劃分,都很類似。兩者都是以紀傳體為主,雖然說也是順著年代發展下去,但對於「時間的排列」我認為沒有比「事情的發生」來的重要。錢理群使用更清楚的年代劃分,清楚的表達周作人的年少、中年及晚年世界,在這本傳記一目了然;《知堂回憶錄》也是藉著事件所發生的年代依序記載下來,但只從題目上看會讓人有些不得理解,需要一直提醒自己這個年代是什麼才能清楚掌握時間的脈絡。不過這本《周作人傳》 的小標題與《知堂回憶錄》裡的內文有相當大的相似性,所以先看《周作人傳》後讀《知堂回憶錄》,腦中的畫面會更加浮現,因為有了錢理群的註解及背景說明,使得真正看周作人的文字時可以產生出更清楚的圖像。不過在此我要提出一些想法,對於書寫傳記,我認為《周作人傳》有太多的價值評論,雖然這是後代人們給他冠上的一些稱讚或者是懷疑,我認為書寫時若表現太多對所描寫人物的評價,還是會左右著讀者的情緒,特別是負面的部分。當然就如同前面所說,這並不會影響一本書的好壞與否,只是我自己比較不希望看到,錢老師在書寫周作人晚期的時候,特別是在投靠日本政府之前與之後的描述,我認為錢老師有比較多自己的看法,也用了許多的問號想加強語氣,這樣寫也許會帶給讀者較多思考的空間,但有時也會給人很強烈的既定觀感,就好像那個問號已經給了個答案,已經無法有其他的答案。但這些並不撼動《周作人傳》的精妙,只是對此我稍有意見罷了,不過每個作家都有自己寫書的筆法,這可能是一種表達的方式,並無真正好壞,再次強調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而已。

同時我也參考錢理群為業強出版社寫的《周作人傳》 ,比起北京版《周作人傳》,裡面刪減了許多的內容,而且也沒有周作人的童年到日本留學這些的描寫,我認為這些部分正是讀者進入周作人世界最重要的一環,為什麼周作人會提倡人的基本生存權、為什麼會關懷婦女問題等,這些都和他的童年有關,業強版減少了許多趣味,不僅無法更深刻的揣摩周作人的心意,也扼殺了許多對周作人的可能性。我認為北京版的《周作人傳》提供了更多機會去接近周作人,這版的內容其實跟業強版的沒差很多,只是多了些青年時期與童年的描繪,若只單獨看周作人在北京教書到最後時間來到中共掌權的中國,我對周作人的理解只有他的著作及筆戰,而對他的親日會感到一種背叛感,這很深刻且強烈;不過若有周作人留學日本時的片段可供閱讀,就會多出一種理解的心情,所以書本的文字編輯與取材,字字句句都牽動著讀者細膩的情感,可能少了些什麼就會造成許多的誤解。我不否認我最喜歡也最讀得懂的,就是周作人幼年到赴日求學的那幾篇,同時這些也最能觸動我的情緒,我彷彿感受到薔薇色的童年的光芒,射進周作人的眼眸,使他的童年充滿了漂亮的色彩,這也很真切的與自己的經驗相謀合,我想也是造成我讀起來特別有意思的原故吧。

透過以上談了我為什麼選了《周作人傳》來當我的期末報告,不只是因為文字漂亮,更重要的是我與周作人似乎也「有了些關連」,變成了我之如何看周作人;這本傳記也傳達了錢老師如何看周作人,傳記本來就是很特殊的東西,特別不是自己寫自己的時候,每個人會發展許多方法去了解他人,這是一種緣分讓我們相遇,跨過時間與空間。再者,我也大略介紹了錢理群與周作人在寫回憶錄時兩者得比較,也加入了北京版與業強版大略的對照。從內文的時間軸與題目來看,這三者都大同小異,是順著時間走,同時把年代中較重要的事情節錄出來,成為一個個小篇,但是錢理群的北京版本不管再分類或者是內容完整度上都高於台灣業強版,所以我會整理北京版本的《周作人傳》,做為我報告的重心。

很玄妙的是,這堂課的課名應該與周作人不大有關係,但到最後我卻是寫了《周作人傳》,好像與魯迅沒什麼關聯,但透過這本書,魯迅當一位長子的重擔與性格養成,和最後魯迅與周作人分道揚鑣後的關係,都可以有更複雜的情感的可能性。周作人的童年,錢理群一直以「薔薇色」來譬喻,這事一種絢爛奪目的感覺,看完此書,也能感受到一個人大起大落後趨向平淡的一生。戲的開始,雖然沒有什麼神話可以烘托周作人的誕生,不像古代大人物出生前的種種異相,周作人自己也戲稱沒什麼精彩可言,但他的確出生於一個歷史的夾縫中,深深地無法自拔。我會這樣說,也是想帶入錢理群老師「歷史中間物」的概念,周作人金色的童年,是蓋在大風大浪歷史中的小貝殼居,錢理群在書中寫著:

這一代人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沒落與腐朽,又最後一次直接領悟著(以後缺乏系統的傳統教育的幾代人所無法感受的)傳統文化的內在魅力…

很清楚的感受到一種身處於時代夾縫中的無可奈何,面對舊與新的文化,周作人也同錢理群一般困惑,究竟哪條路是對是錯,在歷史的當下、甚至是現今的我們,都無法很明白給個評價。不過身處於舊官僚家族的周作人,童年並不如同我想像中舊宅門般腐朽,反而有著詩歌與節慶的快樂,周作人是很能享樂,也很願意去觀察身邊的一切,這種童趣帶給他比平常人更具有觀察力與怡然自得的心態。錢理群寫周作人的童年部分多引用《知堂雜詩抄》,有許許多多的詩詞表現出孩童的內心,同時也表現周作人對這時期不勝懷念的心情。周作人認為就是有這些神話、戲劇等,兒童生活才是正常的。從這裡也繼續看到周作人從小就心思細膩,對於眼前的花花世界帶有自己的見解,而影響他成年的思想定型,也與最密切的家庭有關。讓我印象深刻的橋段,不只是祖母苦忍守禮,那種女性的悲哀隨處可見,似乎也不足為怪了,當然這是深深的悲哀;不過最讓我害怕的,是四七叔,這種使人「人不人鬼不鬼」的鴉片癮,這種在歷史課本上東亞病夫的痛,清清楚楚的展現出來,如此真實、恐懼。

重重包袱所圍繞的周家,周作人看見舊時代的崩解與疑惑,但卻看不見新的方向該往哪裡走...。後來到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就讀,原本周作人想說可以脫離傳統的束縛,在求學的階段找到自由的空氣,但是水師學堂處處充滿了不公平與階級對立,這種生活雖然遠離家庭而愜意,但生活又受到一種莫名的壓迫後,周作人終於忍無可忍。在一次機緣中,他看了赫胥黎的《天演論》,發現了世界原來如此廣大,知識如此浩瀚,傳統的舊學早已無法滿足周作人,而此也產生了一種矛盾,究竟是要親近西方到什麼地步呢?我想當時許多有抱負的青年,一方面想替整個民族、國家找尋一條出路,但也常惹得一身腥,畢竟這種較前衛的思想不是馬上就能讓一般人接受,同時套用西方的模式來處理中國,這也是需要停下腳步思考的,究竟該怎麼做,需要謹慎小心。周作人在此就如同錢理群所寫,像個文人, 不像魯迅是個戰士。這是為什麼呢?周作人給人感到有「人」的氣味,他會對人情世故感到猶豫、困惑;同時,他對過於激情的主義與思想,雖然會投身於此,但最後也都很冷靜的跑回書齋,所以錢理群認為他是個文人,而非戰士。

周作人有些地方與錢理群很相似,那種在開朗中暗藏的悲觀與憂慮情感,不時展現在文字上。在《周作人傳》中寫著周作人是以歷史悲觀主義去理解進化論 ,但是在悲傷的同時,又帶著浪漫主義與英雄主義的精神。讀到這,就會想和自己的情況相比,念著人文與經濟,面對東方與西方,腦中充斥著過多的訊息,其實心裡是非常矛盾的,資本主義的經濟,我也接觸許多,但卻無法完全撇開現實面的壓力,與自己理想的科目相比,經濟的確帶給人物質上的安全感;但現在我慢慢克服旁人的言語壓力,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周作人可能沒有我的困擾,但是他應該也很努力的想找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去開創,心裡常充滿疑惑與矛盾,這都是人之常情,身為人,還是躲不開許多世俗的牽絆。業強版《周作人傳》標題是凡人的悲哀,我不太清楚錢理群老師為什麼要下這個標語,但比起魯迅,周作人的確有種身為人的無奈,對於命運與自己的堅持,就像天平很難保持在一個平衡點。或許周作人後期有當過官僚,讓政治氣味掩蓋了一些書卷味,總之,是一種貼近人的感覺。之後去了日本讀建築,周作人還是過著愜意的生活,愜意並不只是指稱富家子弟的金錢無匱,而是人在心靈上有著很清閒的休息與放鬆。忙裡偷閒地走在街道上,品茗、躲在舊書店裡找尋寶藏,能有這種生活,也是有魯迅的幫忙,替周作人擋下許多對外交涉的麻煩事。在此與外國文學的緣份更難以斬斷,也交了許多思想上的師友,在日本的日子,對周作人來說留下個美好的印象,但是最引起我興趣的是,此刻周作人把日本當成自己的故鄉來看待,他的世界主義應該也從日本開展的吧。周作人擺脫了民族國家的包袱,有了遠大的目光,但是錢老師也沒把這轉變其中的關鍵說得很清楚,我還是懵懵懂懂的理解這一段,究竟周作人是如何轉變自己的心境呢?但是尊重彼此的心態,我認為是有傳達給讀者的,這種包容與開闊的胸襟,只希望不要變成很狹隘的理解才好。(親日就是漢奸)

之後就進入了魯迅的中年與晚年部分,我認為真正嚴肅且人心難懂就在此,也許是我還沒見過世面,總不懂時代間緊張的關係,人與人在官場與職場上的衝突與自己理想的堅持,這都讓人感到無趣且難以理解。我也知道這種衝突並不只能本著自己的性格去做,還要考慮許多的原因與條件,錢老師在此部分寫得很仔細,資料也引的非常詳盡,不過我總是以周作人的童年印象去看他長大的所作所為,我發現,不論是筆戰也好、替日本政府做事也好、最後寫信給毛澤東求情等,我不會用很偏激的眼光去看周作人。很多人常給名人扣上帽子,扣上一些雜七雜八的規定,但也忘記一個人真正的面貌是什麼,而我們又何必堅持什麼道德標準?聽起來有點驚世駭俗,但我認為周作人會替日本做事,應該有時也會想起在東京的悠閒下午,快樂的翻著古書與朋友分享的片刻。外在逼的人不得不長大,我相信周作人是有七情六慾,那種活生生對慾望的要求,是沒有掩飾的,這沒什麼對錯可言,我只是覺得可憐,因為過了不久後也可能要踏入這種偽善的世界。

「新村」生活是周作人烏托邦式的理想模式,這也源起於日本的經驗,但每一套經驗要從發原地轉殖到其他地方所產生的阻力與相容性要如何去開創和扎根?新村生活提倡「人的生活」,認為新村提倡協力的共同生活,一方面盡了對於人類的義務,一方面也盡了各人對於各人自己的義務;讚美協力,又讚美個性;發展共同的精神,又發展自由的精神,幻想以這樣的新村為實驗園地,進而推廣到全世界。但是此時最支持他的大哥魯迅,卻只冷冷潑他把冷水,我自己的看法是新村主義在動亂時代可以實行嗎?可能在太平盛是可以實施,但夢想總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很多人都認為周作人只是逃避的隱士,策劃這個運動只是個空想,但是周作人還是有替自己的理念寫文章,到處奔走宣傳,只是連魯迅也提出一堆質疑,武器在哪?工廠在哪?魯迅的冷靜與就事論事的態度壓過了兄弟情誼。從新村生活,又可見周作人回歸自然的純樸,我也翻閱了周作人的作品集,許多都是和生活有關的書名,例如:《瓜豆集》、《藝術與生活》等等,都可見周作人把人生當成藝術在經營,非常優雅。但每次只要扯到世俗的錢與生活,我總替他感到可憐,似乎總是逃不開這個宿命。周氏兄弟失和,也算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大家議論紛紛究竟是為了什麼,但許多人把矛頭指向了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其中也多圍繞信子是兩兄弟不合的導火線,無論如何,只能確定也是多與物質方面有關,看到這裡也覺得有股說不出的淒涼與慘澹。

後期的周作人,承受著許多的批評與折磨,尤其是親日的行為不僅國民黨無法容忍,接下來的共產黨也認為周作人在文學上有貢獻,但思想卻是個漢奸,勉強留下翻譯文章還可以。這是多麼悲慘,但是這不也是「人」的悲哀嗎?與政治碰上邊的作家,很難有公平的評價出現,這也是一種「人」之常情,就像個無底的輪迴,總要經過的。我時常想,若周作人選擇隱居山林過著他理想中的新居生活,是不是可以避開這麼多煩惱呢?但也知道他身為知識份子的使命感讓自己無法過得如此安逸,總要替被壓迫的人們說句公道話,這樣的狀況下實在難兩全。

在我看來,錢理群老師比較接近於周作人更勝於魯迅,因為錢老師有著「人」的無奈與喜樂,這是魯迅很難被看到的一面,甚至是要很仔細才會感覺到的氣息。讀這本書,就像回到我第一次上課的心得,總覺得非常的熟悉與懷念,我的心得寫著:錢理群給人的感覺,無論在學術、生活、家庭或者是自己的著作,冥冥中都帶有一股拉扯的力量,該怎麼說呢?這本《我的回顧與反思》表現了錢理群心思細密的風格,但卻又大剌剌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看起來這兩種性格可以單獨運作,錢理群從文字中可以知道他考慮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但話說出口卻又太「衝動」,可能錢理群的「衝動」追根究底還是來自於自己的思想,他無法違背他的心,卻也替自己帶來許多麻煩,所幸後來產生許多的自省與討論,被批鬥或戴帽子的犧牲也算是有回報。我認為這種人格特質並不會毀了一個備受尊重的人,只是有時候讀起文章會覺得,錢理群怎麼會在這時候把這些話說出口?不過錢理群自己也認為他的個性有話就說,也知道自己因此會得罪許多人、惹上不少麻煩。這點的確值得讓人討論,究竟對於自己心裡的渴望和想說的話,該如何去表達?這種尺度的拿捏要如何掌握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論,只是要不要被大環境給影響或逼迫,這也牽涉到價值觀的判斷,我想沒有特別好或特別壞的答案,只要你後來不會後悔就好。周作人也如同錢理群有著矛盾的性格,既悲觀又樂觀,完全讓人無法捉摸,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不就是最和我們有共通的一點嗎?人總是抱著困惑與希望去面對未來,這兩個詞看起來有些突兀,卻也讓人覺得真實。錢理群給人帶來夢想的可能性;而周作人也給我夢的感覺,不過卻是「人生如夢」,在一種平凡人不太可能有的夢境中過完一生,無論是學識或者是遭遇,都讓人無法接近但又有種可以理解的感覺,我很享受這種理解,讓人有些看不清卻又想去把握它(人生)。
最後,我又想引用旺山教授翻譯的詩詞,因為不僅可以用在閱讀錢理群,讀起周作人的一生,更是符合這首詩。

想過最深刻之理者,愛最活之物,
洞見世界者,理解正盛青春,
而智者心所嚮往,
往往終於美。

--赫德齡「蘇格拉底與Alcibiades」

周作人的優雅與對美的樂趣,帶我的心靈遠遠離開醜惡的俗世;但他又無法不被俗世綑綁,把身體流在污濁的世間。但這不就是為「人」的證明嗎?
 


 

 

 
 

交通大學:大陸戰後思想狀況--我和共和國、毛澤東六十年

清華大學:魯迅作品選講

97學年《錢理群的魯迅研究》課堂心得

錢理群書評

《我所認識的魯迅與當代的魯迅研究》演講回饋

《魯迅入門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