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滋根協會

中華滋根協會
臺北郵政
23-52號信箱
匯款帳戶:
「中華滋根協會」
1. 華南銀行帳號
154-10-000145-7;
2. 郵政劃撥帳號
15984346 

 

回首頁

關於滋根

滋根動態

滋根項目

滋根文選

大陸通訊

歡迎留言

 

 

 

 

 

 

 

 

 

  »   滋根項目   26/08/2011 10:45 山西柳林滋根项目开展情况及当地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组员名单:罗程远、李争三、雷有光、黄胜天、谢娟、葛根图娅,其中,罗程远是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系97级本科生,其余为98级本科生。
前 言
山西柳林县张家圪台乡地处山西省吕梁地区的西南角,属于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这里山高坡陡,气候干旱,人民的生活十分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大的制约着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影响着当地的基础教育的开展。1994年,滋根基金会在这里开展了资助百名女童的助学计划,至今已开展了6年,这六年来,效果如何呢?当地的基础教育现在又如何呢?带着这样的目的,我们教育系一行六人受滋根基金会的委托,于20011030日至117日对张家圪台乡滋根资助情况以及当地的基础教育进行了调查。本着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重点选取了两所受资助的学校——杨家沟小学、墨台希望小学进行实地的调查。我们主要以资料收集法、访谈法为主,在52日和3日两天时间里,在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老师、家长、学生等的支持下,收集了不少一手材料,随后对其进行了分类整理,并采用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 概 况
(一)地理环境及经济现状
张家圪台乡位于中阳、石楼、柳林三县交界处,是柳林县最边远、最贫困的乡。全乡总面积72平方公里,境内吕梁山脉由北到南绵延横亘,山梁起伏叠嶂,沟谷纵横,我们所到之处,到处是光秃秃的、没有绿色的黄色的山丘,加上连续四年大旱,本已经干旱少雨的黄土梁更是要冒出烟来。全乡现有30个自然村,21个行政村,人口623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年为998元,年人均财政收入16.5元。张家圪台乡属于纯农业区,全乡无任何的企业,当地人民的生活就仅仅靠贫瘠、荒凉的土地苦苦支撑。如此的经济状况,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的开展。
(二)教育基本情况
全乡有小学24所,小学在校生909人(适龄儿童894人,不及龄生8人,超龄生7人),一年级186人,二年级194人,三年级180人,四年级181人,五年级168人;乡中学一所,教学班9个,学生总数483人(其中超龄生7人,不及龄生4人)。小学专任教师46人,乡中学专任教师16人。
教学仪器、文体器材的配套,采用了购置和自制相结合的办法。目前,全乡教学仪器达二类标准的学校1所,三类标准的6所,简易类17所。乡中学购买了二类教学仪器1套。全乡自制教具346件,自制体育器材290件,图书资料方面:采用购买和发动社会各界捐赠的办法。目前,小学生均8册,乡中学生16册。
二 滋根资助项目开展近况
1994830日,滋根基金会项目负责人韩嘉玲与张家圪台乡教办主任高清儿签署了关于支持儿童入学的合同书,甲方滋根基金会同意在张家圪台乡开展支持适龄儿童就学困难的项目,时间为19947月至19997月连续五年,在这五年内,甲方每年支持1007——14岁适龄儿童的书费、杂费,每人每年60元。至今已经6年多时间过去了,滋根基金会仍然在支持当地的失学儿童少年上学。由于时间仓促,我们只重点调查了杨家沟小学和墨台希望小学两所学校的受资助情况。下面分列述之。
(一)杨家沟小学
概况
杨家沟小学属于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学校,编号为0461。杨家沟小学属于乡完全小学(五年制),全校校园总面积1581平方米,校舍面积758平方米,生均3.1平方米。学校有教室5间,有办公室17间,目前有五个班级,分别为一至五年级,全校学生人数为155人,其中,男生有84人,女生有71人,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男女生人数如下:
表一 杨家沟小学学生情况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合计
男生数
5
9
9
27
35
84
女生数
5
5
5
25
25
71
学生总数
10
14
14
52
60
155
 
从上表可以明显看出,一、二、三年级学生人数远少于四、五年级的人数,经了解,这是由于一至三年级的学生仅仅是杨家沟村的学生,由于张家圪台乡偏僻落后,好多行政村都没有完全小学,所以,要念四五年级,只有走很远的山路,到为数不多的例如杨家沟小学这样的完全小学来上学。相关的学校布局及服务半径的分析见后。
杨家沟小学目前有教师9人,男3人,女6人,其中,民办教师7人(都为女性),工资一般都在100元左右;
公办教师2人(校长和副校长,都为男性),工资为民办教师倍。
杨家沟小学目前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基本达到小教三类的标准,例如,教学仪器2种共81件,达标类型3类,图书1690册,达标类型3类,电教器材23件,达标类型3类,体育劳技器材30件,达标类型3类,音乐器材1421件,达标类型3类,美术器材23件,达标类型3类。
1999年和2000年受资助学生统计
按照孤儿、父母残疾、父母一方或双亲过世、父母有病、家庭人口多的五原则,杨家沟小学从1994年起就一直受到滋根基金会的资助,我们在校长室看到一个近年来给杨家沟小学捐赠的单位概览表,其中,滋根基金会于19951230日向杨家沟小学资助了2600元人民币及358本图书,于1998525日资助了1600元人民币及一批文艺器具。这笔钱是确确实实的用到了学生的身上,以下是近两年的受资助情况:
表二 杨家沟小学1999年、2000年滋根资助款分配情况
 
1999
2000
一年级
1人(女)
二年级
2人(男)
1人(女)
三年级
4人(2男2女)
四年级
3人(1男2女)
4人(女)
五年级
3人(1男2女)
4人(女)
 
另外,我们看到,滋根所资助的图书和其他单位、团体资助的图书,整整齐齐的摆放在校长室里,校长告诉我们,平时这些图书都让学生借阅,但我们看到,这些图书的表面上有一层灰尘覆盖,而且,我们发现,许多书不适合小学生看,比如马列作品(12本),科技医药类图书(74本),初高中课辅读物(40本),美育读物(50本)等,真正适合小学生看的,比如少儿读物(150本),童话故事(45本)等,数量很少。
在此,我们认为,首先,应大力提倡向贫困山区捐赠图书。再次,作为捐赠单位和团体,出于对贫困山区的知识扶贫,应多鼓励向贫困山区多捐赠图书,但是,其中,应向贫困山区捐赠什么书,所捐赠的书符不符合当地的实际,实在是应该认真商榷的问题。比如杨家沟小学现在所拥有的图书结构,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图书室的效用(如果图书室对学生开放的话)。据介绍,在所捐赠的图书中,滋根所捐助的图书最实用,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程度。我们期望着其他单位和团体,也能和滋根基金会一样,使所捐赠的图书能真正发挥效用。
受滋根资助的家庭情况调查
受滋根资助的家庭,状况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按照上述五原则发放滋根资助款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做完了对校长和老师的访谈后,根据资助名单,选择了两家受滋根资助的家庭做了深入的调查。
我们首先走访了李家,李家住在学校背后不远的山坡上的一窟破窑洞里,我们的到来令李母有点手忙脚乱,受宠若惊,忙着要我们坐下休息。我们看到,这座窑洞坐落在半山腰上,窑洞前就是约莫一丈高的土坎,周围零星的种了几颗小树,衬托着歪斜的窑洞门,在傍晚余辉笼罩下,显得有些凄凉和寒碜。走进窑洞内,一股怪味扑鼻而来。屋内有一大炕,周围有几个大瓦缸,在窑洞正中央,有一个十分惹眼的钟,加上一些零碎的生活用品,洞内再无其他的东西。单从此点来讲,可以得知李家确实贫困。我们了解到,李母今年48岁,共有四个孩子,一男三女,一个五岁,一个六岁,一个十岁,一个十二岁。由于语言不通,同他们的交流十分不便,幸好有几个学生在一旁,临时请他们做了翻译,才听懂了一点。李是受资助的学前班学生,一学期交25元,一年就是50元。李母拿出一种叫山白豆的药材给我们看,她说孩子的学费是靠剥这个卖获得,五元钱一斤。问她除了书杂费外还有什么开销,她说也就是本子钱和笔钱了,但也是很大的开销,李母说李在家里一般做点轻易的家务,比如洗锅,洗衣服,帮她剥山药,一般无人辅导她学习。问起是否知道滋根基金会时,李母说未听说过滋根基金会,仅知道女儿可以免费上学。
从李家出来,我们又走访了另一户人家,也姓李。家也离学校不远,不大一会儿就到了。通过对其父的访谈得知,受助学童11岁时母亲亡故,现与父亲住在父亲的哥哥家,父亲残疾,不能走动,不识字,现在一家人靠经营哥哥的小卖部维持生计。李利红去年得到滋根资助款一次,数额为50元,在此之前没有得过滋根资助款。
由于时间仓促,我们没有再选取其他家庭作访谈。不过,从这两户的家庭情况看,滋根资助款的发放还是按照上述五个原则来发放的。而且,在圪台乡教委的文件中,我们找到了1996年和1998年的“申请资助学生名单”,申请资助的原因基本上是按照五原则来进行的。
(二) 刘家圪垯村墨台希望小学
概况
墨台希望小学坐落于刘家圪垯村,同样属于完全小学(五年制)。学校面积为1080平方米,学校的教学楼为水泥钢筋结构的两层平房,共有教室6间,每个年级一间(幼儿园班一间)。在教学楼的一侧,正在兴建一栋平房,据了解,是在太原油墨厂的捐赠下兴建的办公室和学生食堂。由于管档案的老师不在,所以所得资料甚少,许多资料都是在访谈中得到的。墨台希望小学现有学生131人,其中男生有59人,女生有72人,各年级学生人数如下:
表三 墨台希望小学学生情况
 
幼儿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合计
男生数
7
7
13
10
10
12
59
女生数
5
7
18
12
18
12
72
学生总 数
12
14
31
22
28
24
131
 
墨台小学现有教师7人,其中男的有3人,女的有4人。民办教师有3人(3女),工资100元左右;公办教师有4人(31女),工资为民办教师数倍。
我们在校长办公室看见了有关单位和团体所捐赠的图书在灰尘的覆盖下无奈的堆放着,其中有些图书同样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去甚远。同时,我们还看见几件中学生才用得上的试管、烧杯,以及一些物理和化学课上才用的试验器材,这些东西同样落满了厚厚的灰尘,校长无奈的指着这些东西说:“有关单位捐赠给我们的东西根本不适用,你看这些东西,我们能用在哪里?”
1999年和2000年受资助学生统计
关于此项,我们只收集到了部分情况,1999年度,墨台小学共有11人受到资助,其中女的有5人,每人每年80元,具体的年级分布,没有找到相关材料。2000年度的统计如下:
表五 墨台小学2000年度滋根资助款分配情况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人数
0
4人(2男2女)
2人(男)
2人(女)
4人(2男2女)
 
受滋根资助的家庭情况调查
今天时间比较充裕,所以我们选取了更多的家庭做了深入的访谈。我们分成若干组,选取了5家做了访谈,力求在实地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得出更为客观、翔实的结论。在对家长的访谈中,有一个家长十分健谈,她是墨台小学一刘姓学生的母亲,家中有五个孩子,大女儿已经辍学,大儿子在圪台中学念书,二女儿与二儿子受到资助,还有一个孩子未到上学年龄。这位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母亲告诉我们,上学受教育很重要,出门打工也要知识,她说,“没有文化处处困难。”她的孩子是今年3月份时获得资助的,她说家里实在困难,出不起钱,一旦资助停止后,她觉得“很危险”。她不知道滋根,仅仅知道自己的孩子免收学费。她很坦诚的告诉我们,在交得起钱的情况下,男孩女孩都一样,都要扶持,但实在没有办法的话,只能扶助男孩上学,因为男孩将来要养家糊口,女孩总是要嫁出去的,她还告诉我们,她的大儿子就要参加升学考了,她的意思是有把握的话就交那笔报名费,没有把握的话就出来打工算了,她说她的孩子们常跟她说,读书就是要做官,以后做官了,她的日子就好过了。
实际上,贫困地区的家长坚持送子女上学,就是期望子女能够跳出农门,但是这个愿望实现起来十分困难,毕竟条件本已十分艰苦,送子女上学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最大开销。所以最无奈的事,莫过于曾经学过的东西用不到自己的生活中来,这样一来,上学的一切开销对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的确是一种浪费了。我们认为,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一定得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发展教育,尤其是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普及性的基础教育,不要仅仅只追求升学的目标。
学生的父亲也出去打工了,我们发现,在当地人的口中,“打工”这个词频频出现,也许大家都想着要出去吧。这或许会给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教育毕竟还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迫于生计的情况下,人们首先得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讲,深入更高一级的学校继续深造,当然是一件十分诱人的事,但是,没有经济能力继续上学,对于具备一定劳动力的高年级学生来说,出去打工,尽其所能赚一点钱来维持家人的生计,或许是比较好的选择。所以,我们以为,要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实在是要几管齐下才行,光靠教育,而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合,显得孤立无援,只有这样,像滋根这样的资助活动才会显得更加有成效。
三 对两个问题的思考
教育经费投入太少,严重制约着当地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宏观上讲,建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迄今为止,教育经费匮乏,依然是困扰教育部门、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在这次调查中,无论是乡政府官员,还是学校校长、老师,普遍反映出来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据乡教办主任高清儿老师讲,张家圪台乡的教育经费一般有以下几个来源:
一是政府的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支付公办教师工资和代课教师、民办教师的部分工资;
二是向学生收取的书杂费,主要用于办公经费;
三是收取的教育附加费,也用于办公经费;
四是村民集资,由于村民贫困,不太可能出钱,所以一般是以出工的形式支付;
五是社会企事业单位、团体、个人的捐赠及贷款,一般有:1,滋根基金会的捐赠;2,希望工程的捐赠;3,“手拉手”活动所得的捐赠;4,当地个别农民企业家的捐赠;5,世界银行的贷款。
我们看到,虽然张家圪台乡的教育经费的来源不少,形式也多样,但是,数量很少。张家圪台乡的教育属于义务教育性质,但是,国家正规的财政投入仅仅够用于公办教师工资的发放和部分民办、代课教师的工资。有的小学的校舍不是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建办的,比如墨台希望小学,就是靠太原油墨厂的捐赠建造的。学校的许多正常经费开支也不是靠国家的拨款,比如办公经费,许多学校都是靠向学生家庭收取教育附加费来维持,或者接受企事业单位的捐赠来维持。客观上讲,由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提倡社会力量多渠道地关注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是全社会的义务,但是,这只是权宜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还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的资金注入模式,从制度上保证教育经费稳定、长期的投入。
(二)关于学校布局及其服务半径的一点分析
学校布局,指的是学校地理位置的选择(宏观决策过程)及其在实际上的分布(决策的实施)。学校布局要考虑到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地区(社区)的规模、学龄儿童数量及该地区的教育资源等多种因素。一个地区学校布局合理与否的意义,在于该地区内这些学校在理论上和实际上所服务的对象的区域分配是否合理,是否能合理地满足该地区教育的需求。从这一角度来说,学校布局实质上就是某一地区的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
一所学校所服务的区域(即其学生来源的地域格局)实际上是类似于一个多边形的地理图形,从这所学校到这个服务区域各点的距离就构成它的服务半径。
全面分析学校的布局及服务半径,充分地利用教育资源,这意义重大。下面,我们以两所学校为对象作进一步的分析。
山西省吕梁地区柳林县张家屹台乡一共有三所完全小学:杨家沟村杨家沟小学、张家屹台小学和刘家圪塔村墨台希望小学。在这次调查过程中,我们走访了杨家沟小学和墨台希望小学两所学校。
请看以下的表格:
表六 学校服务半径调查表
学校名称
杨家沟小学
墨台希望小学
学校所在行政村名称
杨家沟村
刘家圪塔村
该校中属于本行政村的学生的人数
53人(34.19%)
119人(91.53%)
外村学生人数及来校所需时间

圪垛村25人 约30分钟 鸦岔村15人 约30分钟 垣上村8人 约30分钟 寺沟村10人 约60分钟 宋家山村8人 约60分钟 高家沟村6人 约90分钟 小豆咀村4人 约90分钟 寺坡村26人 约120分钟

高家山村9人 约60分钟 成罗咀村2人 约70分钟
外村学生总人数
102人(65.81%)
11人(8.46%)
全校学生总数
155
130
 
以上两个学校的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全都来于学校所属的行政村(杨家沟村和刘家圪塔村),外村的学校中只有一到三年级,没有四、五年级,这使村中的低年级学生能就近上学,而四、五年级的学生不得不到最近的完全小学上学。于是,上表两个学校的四、五年级的学生包括有学校所属的行政村及外村学生。
学校布局是否合理及学校服务半径大小如何,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适龄儿童的入学。从理论上说,把学校设于该地区的地理中心,服务半径大小适宜,即从这一地区各居民聚集点到该所学校的距离基本一致,而且路途不致于太远,这是最理想的学校布局模式。若学校布局不合理,严重偏离中心位置;服务半径过大,到达该校时间过长,这将很有可能从负面大大地影响儿童的入学率,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家长不放心其远行上学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上学机会就可能因之而减少。其中,适龄女童失学这一问题将首当其冲。
上表中,来校所需时间多达60分钟或以上的学生在外村学生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其中杨家沟小学达5294%,墨台希望小学达100%。从中我们可以引出一个思考,在高年级学生数较多的村,如寺坡村,能不能建立一所完全小学?当然,要建立这样的一所学校,涉及到教育经费的投入需求与资源有限等矛盾的复杂的问题,这还得多方考查论证,毕竟教育如何投入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在走访村民家庭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他们的教育观念还是很强的,从家长到孩子都是一样的,这令我们感到欣慰。据了解,这个乡里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很高,几乎达到100%。我们在访谈中得知,当地的村民普遍有一个想法:上学路途遥远,不是太大的问题,这是能克服的,况且,完全小学的教学质量是相对较好的。另外,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以上两个学校中,外村的学生都能安排住校,这就能较好地解决了上学得忙于长距离来回奔波的难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一方面,学校的布局及其服务半径大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若能将学校布局好并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将对提高入学率、巩固率是很有益的。另一方面,若学校布局暂时不是太合理,但家长和学生都能有较好的教育观念、真正重视教育并能克服困难,适龄儿童上学的可能性将会增大。于是,我们要提出两点建议:其一、从村民及孩子的角度来说,观念先行,我们首先要重视教育并能克服困难,即使是在较为艰难的条件下也不要放弃教育,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其二、从政府方面来讲,要能从大局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使学校布局趋于合理,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以发挥最大的功效。
后记
这次调查活动,虽然时间短,任务重,但是,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连续“作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上所列的若干问题和客观事实,是我们六名组员共同的劳动结晶。
在这次调查活动中,我们亲眼目睹了当地农村教育的现状,亲身感受到了当地办教育的艰难,同时为当地人民为了理想,对教育的渴求与期望及所投入的热情所感动。人类正昂首迈入21世纪,在我们大谈信息时代、知识经济、互联网、克隆的时候,请不要忘了,中国十几亿人口中,农业人口就占了百分之八十,他们是中国的脊梁。然而,他们所享受的到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却很少很少,甚至连基本的教育都得不到。在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这样的问题更为突出,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是中国在21世纪能否站稳脚跟,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此次调查活动,我们不奢求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如果我们做的,能引起大家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注更多的目光。那么,就不虚此行了。
標籤:
大陸項目  

上一頁:陳明珠:2006花蓮德武國小課業輔導項目感謝函 下一頁:97~100年華滋根協會臺灣項目一覽表



新增回應  
回應人 *
Email:
回應內容 *
驗證碼 Captcha  Please enable cookie for this site! *
(只有站長可以看到秘密留言)  
 
    

組織執掌

滋根大事記

組織章程

會費及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