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大千世界
餐飲旅遊
音樂娛樂
藝術文學
運動休閒
百業達人
企業網路
學校社團
  » 李咸陽相關訊息  2006-12-13 北京新浪網專訪台灣占卜名家李咸陽

 新浪娛樂網影音視訊 :

http://ent.sina.com.cn/h/bn/2006-12-12/00462243.html

 

12月11日臺灣著名占卜師李咸陽隨台北戲棚李寶春新劇團來到北京,演出現場還將為觀眾占卜,新浪娛樂與他進行了對話,以下為聊天實錄。

易經不難懂 只是生活的記實

李咸陽:我們都知道台北戲棚主要就是以京劇表演為主,我的工作主要就是提供戲棚的價值服務,也就是剛剛辜老師提到關於易經的占卜和有關命理的研究。提到這個,就像辜老師說的,很多人會用怪力亂神來說,或者就是說算命。其實我們知道易經這門學問在古老的時候是老祖宗生活的一個記實,通過規律、有規則的變化來作為他後代子孫遵循的一種方式。很特別,它在秦始皇時期經歷了焚書坑儒那個階段,卻被保留下來了。它算是中國一個很重要的古老的經典,而這個經典時至今日,我們發現即使現代社會變化那麼的頻繁、那麼的複雜,但是這門學問在現在還是具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

我們就會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那麼多人把易經看作是一門非常不容易的學問?有一部份當然是文字太過於艱深。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在當時那只是一個所謂生活的紀實,真的有那麼難嗎?其實沒有。我們這些後學在面對這樣的學問時,應該怎麼樣與時俱進,把它跟現代的生活結合在一起。所以,我覺得在戲棚上,我們提供這方面的諮詢,對很多不只是臺灣,還有內地的朋友,還有各地的觀光客都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接觸。

演出現場進行占卜 占卜方式“九星埋珠”

主持人:李寶春老師來北京演出,您會在長安大戲院演出進行相應的占卜嗎?

李咸陽:是,我們正打算這麼做,也希望跟其他有緣的朋友聊聊大家對易經的一些見解。

主持人:現場會以什麼樣的狀況,是演出完跟大家聊,還是專門安排一個場地?

李咸陽:我們會安排一個場地,不論是在開場前後中,我們都會提供這樣的服務,大家也會看到我們家傳對於易經卜卦的一套很新的工具,這套工具叫“九星埋珠”,有50顆珠子,25顆黑,25顆白,從裏邊取出9顆珠子為人們占卜。我現場有帶來,九星埋珠,傳統占卜的方式就是用金錢卦的方式呈現,這裏有黑白兩種珠子,我們會循著一定的軌跡來安排這個珠子的排列,會把珠子從50顆裏面撿出其中的9顆,這9顆珠子會有不同顏色的組合,而這個組合就代表不同的卦象。原來64卦,這9顆珠子組合卻有256種的演變,將會形成九宮格珠子的排列組合。我們在排列組合之後會取出上卦跟下卦,組成所謂易經的卦象,其實時間是會流動的,我們用一個旋轉的形態,這樣做一個上卦,再從原始取出一個下卦,因此會形成一個卦象,會詮釋很多人事物各方面你想要瞭解它未來的推演或者是預測,都會通過這個方式瞭解。

這其實是很有趣的,尤其是通過我們這麼長時間的觀察,我們發現經過這麼一個簡便有親和力的方式,可以讓更多年輕人更有興趣去接觸所謂的易經這門學問。大家一看字就怕了,怎麼看都看不懂,但是如果你告訴他這門學問,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瞭解做人處事的態度,甚至怎麼樣追女朋友是一個好的方式,他們就會對這個東西非常感興趣。所以,顯然不管是學任何一門艱深的學問,你只要有適當的方式,有一個善巧的法門,這都會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主持人:我們現在有一個疑問,到時候長安大劇院會有很多很多觀眾,怎麼能夠滿足每個觀眾的需求?你是以演講的方式還是在下面跟大家介紹?

李咸陽:我們過去在臺灣包括在香港的活動,都是採取一對一的方式,到時恐怕整場表演下來,從開場到結束,要不停地在那兒講話。因為這門學問其實要通過一對一的溝通才能真正達到它的效果,當然我們也不排斥未來希望有機會可以針對這樣一個方式跟在《易經》方面有研究的學者進行溝通。因為在《易經》所謂占卜的方式,從傳統到現在,它其實有一些演變。九星埋珠的方式會比金錢卦的方式方便,原來金錢卦要取6次,每一次要取一個卦,要有18次演變,九珠當然速度更快一點。但是在解釋和解說方面還是非常恰當。

劉亦菲、黃曉明、張紀中都曾占卜過

主持人:聽說好多名人都要找你占卜一下,能不能透露一下哪些名人到您這兒做過占卜?

李咸陽:內地朋友可能比較熟悉的就是目前正在上演的《神雕俠侶》。《神雕俠侶》的男女主角劉亦菲、黃曉明,還有張紀中,到臺灣首演辦的記者會,他們也試過我們為他量身打造的神雕俠侶的占卜,它的原理還是跟《易經》做了結合。私底下瞭解他們認為是相當準確。

主持人:在臺灣當地還有哪些名人來做過占卜?

李咸陽:可能最近臺灣的選舉剛結束,臺北市長的當選人是郝龍斌,我們其實在年初的時候有一次機會跟他同台,那一次也是用占卜的方式,我們就認為他應該能夠入主臺北市市長的寶座。所以,那個時候也有機會跟他有這樣的交流。當然演藝界的朋友也不少,政治圈的朋友也不少。

主持人:謝謝。 

http://ent.sina.com.cn/j/p/2006-12-12/13501366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