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健康衝擊研究
以新竹縣尖石鄉鎮西堡原住民部落為例

作者/ 楊家彰

生態旅遊的定義及內涵

生態旅遊的定義

生態旅遊是相對於大眾旅遊(mass tourism)的一種自然取向(nature-based)的觀光旅遊概念,並被認為是一種兼顧自然保育與遊憩發展目的的活動(王鑫,2000)。
Ceballos-Lascurain(1988)指出,生態旅遊是到相對未受干擾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區域旅行,有特定的研究主題,且欣賞或體驗其中的野生動、植物景像,並關心該區域內所發現的文化內涵(含過去和現在)。生態旅遊含有科學、美學、哲學方面的意涵,但並不限定旅遊者就是這個方面的專家。一個人從事生態旅遊,就有機會沉 浸在自然之中,擺脫日常工作、都市生活的壓力。最後,在潛移默化中,變成一個對保育議題敏感的人。
王鑫(2000)在綜觀各國定義加以本土化之後,把原住民空間的考量納入生態旅遊概念架構的建立上,並對名詞給予界定:『生態旅遊是一種旅遊的形式,主要建基在一地的自然、歷史,以及土著文化上(含原住民或該社區的文化)。…旅遊者扮演一個非消費者的角色,…透過勞動或付費的方式,對當地保育和住民做出貢獻。』
由以上幾個學者所定出的生態旅遊的定義,吾人將生態旅遊定義為:有豐富的自然及人文觀光資源,也包括參觀其本地的文化、節慶、歷史,並且,具有教育的功能存在。而鎮西堡部落就是具有發展生態旅遊的特色,所以,適合發展生態旅遊。
Top

生態旅遊的內涵

1.環境倫理的教育觀
所謂『倫理』,乃在於人們心甘情願的自我限制,以換取其他人、事、物之利益。而自二次大戰後,大自然被破壞的事實,乃至於1962年卡爾森女士『寂靜的春天(The Spring of Silence)』一書的影響,不但激起了維護自然人士的熱情,也啟發一般大眾對環境問題的關心,更進一步促成(開發中、未開發國家)保護區及國家公園的誕生。
透過環境教育的操作,可落實環境倫理的真諦,如美國國家公園所標榜的:『生態旅遊並非只是走進自然,而是要能與自然保育結合,與身處之地的人與物,進行深度的了解和友善的互動,對那些貪取消費的遊客,應該教導的是謙卑和反省的功課。』,而這種對環境的反省,正是源自於環境倫理的興起,和環境教育的激發。

2.社區的利益回饋
生態旅遊被視為保育自然地區的方法,經由利益產生、環境教育及當地居民的參與來達成永續的目的(Ross & Wall,1999)。當地居民在生態旅遊的發展過程中,可以透過生態旅遊發展的參與以獲得三方面收益,首先是經濟效益,這包括了交通、醫療、教育、通信等設施增加;最後為社會福利的收益,間接改善了基礎建設及當地的社經地位、促進不同文化間的欣賞、加強文化自信。換句話說,成功的生態旅遊使人、資源、觀光在動態情況下互利,這三者的共生關係也因此而產生(陳明川,2003)Top


生態旅遊(Ecotourism)衝擊的相關理論及研究

Scheyvens(1999)認為必須瞭解生態旅遊發展對當地社區的影響,其更提出了經濟、心理、社會、政治等四個層面的賦權(empowerment)架構及指標來衡量,就如表一所示:
1、經濟方面: 經濟的指標包括生態旅遊能否提供正式與非正式的就業及商業機會、可能產生的季節性失業、收入不穩定的問題。此外,必須考慮到利益能否公平地分配給當地的居民,而不是被當地菁英或強勢的機構所壟斷,女性是否也同樣能獲得這些利益,而當發展生態旅遊必須劃設保護區時,居民是否因此造成資源無法利用或農作物、家畜的損失等。
2、心理方面: 心理的指標包括社區居民是否因外界肯定而自尊心增強、自信提高而尋找更好的教育、訓練機會、婦女及青少年的地位是否提高、居民是否因為無法使用保護區資源而感到痛苦、失望。
3、社會方面: 社會的指標包括社區是否團結、融洽、弱勢團體的地位是否因此而提高、社區的發展計畫是否受到資助,其次為居民是否因遊客的行為而產生犯罪、乞討、擁擠等社會問題、經濟方面的利益分配不均,是否造成居民間情感傷害與忌妒等現象。
4、政治方面: 政治的指標包括居民的意見能否受到重視而指導生態旅遊的發展,婦女、青年能否表達看法而納入決策體系,生態旅遊的活動能否由當地草根性組織、居民團體等所掌控…等。Top

表一、生態旅遊對當地社區之影響的架構
衝擊層面 賦權(empowerment)的象徵 無賦權(disempowerment)的象徵
經濟的賦權 ■生態旅遊帶給當地社區經濟上持續的獲利。
■金錢收入由社區中的家庭共享。
■生活品質上可以看出明顯的改善(如改善的水利系統、房屋由更耐久的材質建造)。
■生態旅遊小規模發展,帶給當地社區不穩定的金錢獲利。
■大部份的利益流向當地菁英、外來旅遊業、政府機構等。只有少部份個人或是家庭自生態旅遊獲得的直接利益,其他人因為缺乏能力或是適當的技能而無法分享這些經濟利益。
心理的賦權 ■社區成員的自尊心增強,因為受到外界肯定其文化、自然資源與傳統知識的價值與獨特性。
■社區成員自信提高導致其尋找更進一步的教育及訓練機會。
■傳統社會中低等地位的人(如婦女、青年)地位提高。
■許多人無法分享生態旅遊的利益,可能面臨無法接近保護區資源的痛苦。他們因而感到困惑、失望,對生態旅遊失去興趣或幻想破滅。
社會的賦權 ■生態旅遊維持或增進當地社區的均衡。
■因個人或家庭共同工作以建立生態旅遊業致使社區更加團結。
■某些資金用為社區發展的目的,如建立學校或改善道路。
■不融洽與社會衰退。
■許多社區中的成員呈現外來的價值觀並失去對傳統文化或長輩的尊重。
■弱勢團體(如婦女)承受生態旅遊業的問題衝擊,無法公正地分享它的利益。
■個人、家庭、道德或是社會經濟團體彼此相互競爭,而非合作以獲得生態旅遊的利益。忿恨與妒忌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
政治的賦權 ■社區的政治結構,公平地表達出所有社區團體的需求與興趣,提供公開討論的場所,讓人們可以提出與生態旅遊業相關或自身關注的問題。
■提倡生態旅遊業的機構尋求社區團體的意見(包括婦女、青年等特殊團體及社會的弱勢團體)並提供其表達與參與決策的機會,如野生動物公園委員會。
■社區擁有專制或自私的領導關係。
■倡議及實踐生態旅遊的機構視社區為消極的受益者,無法將其意見納入決策。因此,大部份社區的成員對生態旅遊的運作產生疑問。Top
(續上表,資料來源:陳明川,2003)



社區居民健康衝擊之相關研究分析

1、健康衝擊評估的目的,是要確認可能對當地健康產生影響的因素(Oliver Harding,2002)。
2、所收集的根據是有非常廣大的範圍,包括社區的討論會和當地的社區團體。這些指導方針有政策分析、社區的簡要介紹、訪談部落的關鍵人物、評估這些證據、並且設定最先會受到衝擊的因素為何(Oliver Harding, 2002)。
3、以下的原因可能會對當地居民健康有所影響(Oliver Harding,2002)
  (1)當地居民的特性和人口結構的改變
(2)增加綠美化空間的部份
(3)吃剩下的甲殼、貝類,停車問題和汽車的使用
(4)工作時所產生的煙塵
(5)改善一般的住屋
(6)因鐵路的設立,所以,所造成的噪音
(7)難聞的味道
(8)視野的改變
(9)先前和所申請的土地使用
(10)最初的/社區的/第二位的健康照護的接納
(11)可能需要增加運輸服務
被確認對健康的影響之後,及可能是重要的,而且可能建議在一個架構上的代表,並且行成Merseyside的指標(Merseyside,1999):Top
 
表二、Merseyside指標
影響健康的種類和可能是重要的決定因素 對社區可能是重要的
生物學或是人口統計上的因素  
  年齡  
性別
遺傳上的因素
個人/家庭因素和生活方式  
  家庭結構和活動  
基礎教育和成人教育
失業率
收入
有風險的行為
飲食
抽煙
酒精濫用
物質亂用
運動行為
休閒行為
平均個人的交通工具(腳踏車、汽車的擁有率)
文化
同事間的壓力來源
受到歧視
社會支持(鄰居的相處、社會網絡、受到孤立的)
社區/文化有關事項的參與
自然的環境中  
  空氣  
住宅的情況
工作環境場合
噪音
味道
景觀
公共安全
社區的設計
商店(位置、範圍、品質)
社區的運輸系統建設(道路、鐵
路)
土地使用情況
垃圾處理
能源
當地環境的特色
公共服務設施  
  有基本的/社區的/次級的健康照護品質  
幼兒照護
社會服務設施
住宅、休閒、職業、社區安全、服務體係
公共運輸工具
政策
其它有關的健康之大眾服務機構
無法令的機構
政策、法令面  
  經濟、社會、環境、健康的潮流
 
當地或是國家的優先順序
政策面
規劃面
設計面
 



案例分析
對原住民觀光與社區自主權:泰雅族鎮西堡部落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黃國超,2003)進行分析與評估。 Top

地理位置
鎮西堡(Cinsibu)意為:『太陽最先照到的地方』,海拔高約一千七百公尺左右。行政上隸屬於新竹縣尖石鄉的秀巒村,住家約有25戶上下,人口約200人左右。相傳為泰雅族著名的大頭目波塔(Buta-Karaho)之子Saibo-Buta於三百多年前所建,Cinsibu部落是秀巒村七社最早結社的部落(約明朝中葉),也是Makanaji群北移之重要根據地,相傳泰雅族Makanaji群由此繁衍而來。

文本分析
這個過去長期以來因為交通不便,近幾年來才開始陸續裝設電話的小部落,在居民自己看不到報紙(太遠,沒人願意送)、買不到雜誌,沒有電腦上網的資訊匱乏狀態,一覺醒來,一夕之間成為台灣新的一座最具潛力的世界級觀光區。在毫無共識及準備心理下,因為媒體及陸續電視節目報導,純樸的居民立即從農民的身份與農業的生活中,一夕化身為民宿山莊的老闆,以農為生的族人,還搞不懂觀光與休閒產業是什麼特質,缺乏基本知識、技術和資本,找不到傳統文化的脈絡來對應觀光的同時,一車車聞風而來的小巴士及吉普車隊長驅直入,絡繹不絕上山來觀光『神木』的人潮,讓部落居民大開眼界,夜間的卡拉OK熱鬧的歡唱,貫穿寂靜的山脈(黃國超,2003)。

由以上的文字,我們可以發現,在鎮西堡的發展觀光的過程中,其遊客在夜間高聲歌唱的喧鬧聲,影響到居民的生活。

部落青年無奈的自我嘲諷,不久以前,整個部落的家庭從來沒有人鎖門,現在卻是出門必須掛一大串鑰匙,到處上鎖,老人家還要清點雞鴨數目後才能安心去田裡工作(黃國超,2003)。
這是發展生態觀光後,對心裡面的衝擊。原本信賴別人,但因為發展生態觀光後,卻處處提防遊客,因為遊客有偷竊的行為,讓居民對遊客不信任。

因為觀光人潮互動過程中,價值觀念的滲透影響,加速扭曲了年輕一代原住民青年向『工業化平地生活看齊』的心願。逐漸地模糊了自己對部落、社群傳統文化的認同。

年青人的價值觀也在改變中,不認同自己所屬的團體和語言的漸漸喪失,皆可以看出。Top

在觀光經濟利益先決的條件下,由於族人和觀光客之間觀念和文化的不同,在觀光互動下的衝突與誤解就仿彿成為難以避免的現象,部落的原住民可能因為希望增加收入而忍受歧視(黃國超,2003)。

以上是對居民心理上的衝擊,因價值觀的不同,而可能會有誤解,所以,彼此就會產生衝突。

在民宿的收益上,一方面族人欠缺完善的設施,一方面務農的地域性導致平地社會的人脈有限,加上泰雅族族人好客分享的經神,因此,被新光部落客家所開設的『日日村商行』所打敗。

其因為沒有完善的規劃,讓外面的財團進入,也造成壟斷的結果。
後殖民主義的學者指出,在經過長期的殖民統治之後,當地居民和菁英知識份子,往往不自覺地認同於殖民者的文化,而他們在看待自己的各種文化現象時,也自然而然的套用殖民者審視和評定事物的價值與標準,因而造成了文化本質化與文化錯認等問題。鎮西堡部落泰雅傳統價值信仰與社群關係在資本主義打通山路後,直轉直下。觀光產業發展的急遽轉折,使得兩個部落(新光、鎮西堡)原先存在的矛盾浮上檯面,觀光發展初期,新光、鎮西堡部落對於『檜木群』的開發抱持著兩種不同的聲音,一方認為要立即開發,越多人來看越好,這樣才有錢可賺。另一方人認為,慢一點開發,先做好相關的設施及規劃。前者以天主教信徒為主,後者以基督長老教會信徒為多(黃國超,2003)。
由於泰雅族原有社會規範(gaga)強弱的問題,鎮西堡的長老教會信徒,在比較強的社會規範下,所以會比較強調分享的公平性,希望大家可以形成共識一起做。而天主教信徒的宗教約束力量(包括gaga)較弱,經濟條件也較差,所以在當地商店的客家籍老闆煽動下,希望能快速開發,謀取利益。過去長期以來,由於二個部落之間教派信仰及經濟收入、觀念教育的差距,彼此之間存在這許多有形、無形的矛盾關係,特別是人性的自私使得部落發展共識的整合更加困難。

因為觀光的發展,開始競爭,社區的社會網絡被破壞,共識逐漸消失,社會支持也將不再現。Top

用Scheyvens(1999)認為生態旅遊發展對當地社區經濟、心理、社會、政治等四個層面的賦權(empowerment)架構描述鎮西堡地區發展生態觀光的衝擊:

表三
衝擊層面 賦權(empowerment)的象徵 無賦權(disempowerment)的象徵
經濟的賦權 ■生態旅遊帶給當地社區經濟上持續的獲利。
■金錢收入由社區中的家庭共享。
■生活品質上可以看出明顯的改善(如改善的水利系統、房屋由更耐久的材質建造)。
■生態旅遊小規模發展,帶給當地社區不穩定的金錢獲利。
■大部份的利益流向當地菁英、外來旅遊業、政府機構等。只有少部份個人或是家庭自生態旅遊獲得的直接利益,其他人因為缺乏能力或是適當的技能而無法分享這些經濟利益。
心理的賦權 ■社區成員的自尊心增強,因為受到外界肯定其文化、自然資源與傳統知識的價值與獨特性。
■傳統社會中低等地位的人(如婦女、青年)地位提高。
■許多人無法分享生態旅遊的利益。
社會的賦權 ■某些資金用為社區發展的目的,如建立學校或改善道路。 ■不融洽與社會衰退。
■許多社區中的成員呈現外來的價值觀並失去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弱勢團體承受生態旅遊業的問題衝擊,無法公正地分享它的利益。
■個人、家庭、道德或是社會經濟團體彼此相互競爭,而非合作以獲得生態旅遊的利益。忿恨與妒忌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

被確認的影響之後,對鎮西堡部落而言,對健康衝擊可能是重要的,且用Merseyside的指標評估之:Top

影響健康的種類和可能是重要的決定因素 對社區可能是重要的
生物學或是人口統計上的因素  
  年齡
性別
遺傳上的因素  
個人/家庭因素和生活方式  
  家庭結構和活動
基礎教育和成人教育  
失業率  
收入
有風險的行為
飲食
抽煙  
酒精濫用
物質亂用  
運動行為  
休閒行為  
平均個人的交通工具(腳踏車、汽車的擁有率)
文化
同事間的壓力來源
受到歧視
社會支持(鄰居的相處、社會網絡、受到孤立的)
社區/文化有關事項的參與  
自然的環境中  
  空氣
 
住宅的情況
工作環境場合  
噪音
味道  
景觀
公共安全
社區的設計  
商店(位置、範圍、品質)  
社區的運輸系統建設(道路、鐵路)
土地使用情況  
垃圾處理
能源  
當地環境的特色

以下就其可能對其生理、心理的因素造成的影響,就有風險的行為而言,可能因為原住民和遊客因為其價值觀的不同,可能會引起口角衝突或肢體衝突;而且,文化方面,因為接觸多元的文化,所以居民的價值觀改變(特別是青少年),對其本身文化不認同,語言也漸失;遊客也會歧視當地居民,又因為發展生態觀光,造成彼此的競爭,鄰居的相處不融洽,社會網絡開使瓦解。

在自然環境中,因為車輛增多,部落空氣受污染,而且,遊客的喧譁聲,和夜晚的卡啦OK聲,其所帶來的噪音影響到居民的作息。Top


結論

以知識為基礎的政策與政治已經表現在健康衝擊評估之內,其中強調廣泛經理人參與和產出以證據為基礎的建議,去調整政策、方案、計劃,將健康獲取最大化,並減少暴露在健康風險之中的不公平性。然而,即使當地知識作為主要證據來源不多,也許是由於擔心民眾主觀性的考量缺乏整體性證據,或是不確定如何去透過一手資料收集或文獻回顧方法來獲得知識。然而,如果HIA是有關健康的決定中之決策,那麼當地知識或置入知識對於了解多樣性決定因素和不同健康成果之間的多元性關聯了解是重要的。當地民眾是有權參與健康衝擊評估的過程,並且提供證據來源。當地居民不再是沉默的大眾,而是能夠了解自己的定位,並且陳述出證據。這樣的方針在論證地方參與和使用知識置入改善民眾參與技能,並且加強個人的評估能力、政策決定過程民主化,擴展更寬廣的證據基礎。轉換成為一種公民為基礎的決策過程需要置入知識和大眾一般論點。共同智慧或公民智慧挑戰傳統不同形式的專業,創造出公共空間,提供民主再生之新契機。
所以,鎮西堡部落在發展生態觀光之時,要加強內部團結,然後發展出公民智慧,且對於在發展生態觀光的同時,做其健康衝擊評估,並且,發展賦權(empowerment)矩陣,且收集一手資料和有關文獻,讓部落能有決策的過程,並將發展生態觀光的衝擊能最小化,且帶給部落的利益最大化。 Top

參考文獻

1. 陳明川(2003),社區居民對生態旅遊衝擊認知與發展態度之研究-以嘉義縣山美村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所)碩士論文。

2. 黃國超(2003),原住民教育季刊,31期,原住民觀光與社區自主權—泰雅族鎮西堡部落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

3. Belsky,J.M.(1999).Misrepresenting communities :The politics of community-based rural Ecotourism in Gales Point Manatee,Belize.Rural Sociology.64(4):641-666.

4. Ceballons-Lascurain,H.(1996).Tourism,Ecotourism,and Protected areas.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e Resource.

5. Regina Scheyvens(1999).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Tourism Management,20.

6. Ross,S.and Wall,G.(1999).Ecotourism :Towards congruen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ourism Management.

7. Oliver Harding(2002).Health impact assessment of Grove Vale. Web site :http://www.hiagateway.org.uk.

8. Weaver,D.(2001).Ecotourism, John Wiley & Sons Austrlia,Ltd,pp.96-126.Top
 

Copyright(c) 2004 www.tiencf.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