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石大小事
上一頁
|
下一頁
頁次:3/8
名稱:
穀倉
年代:
不詳
地點:
不詳
說明:
泰雅族人對於土地的利用,依自然的循環再生方式進行。一塊土地種 4~5年後,即進行休耕,改開闢原休耕中之土地,進行除草燒墾。每一戶平均約有三、四塊地在種植糧食,六塊地在休耕。休耕中的土地並不是棄置不顧,任其雜草叢生,而是有計劃的進行造林復育工作。Tukutaya人對山田的燒墾,相當具有環保概念。以赤楊樹造林,休耕 6~10年後,土地已得到適當復原而恢復地力,一方面做為除草後雜草的堆疊處,開墾出的土地成列種植小米( 黍或旱稻),小米與小米之間種甘薯,枯枝堆旁邊種植芋頭,芋頭旁邊種植豆類,正可利用枯木堆攀爬生長,在山溝則種植青菜或培育造林之樹苗,充份利用土地,一舉數得。小米收成後連根拔起處改種甘薯,使小米田搖身一變成為甘薯田,這種順著各種農作物特性充份循環利用的開墾方式,配合休耕造林,因此建築穀倉作為早期糧食存放之地。
Copyright(c) 2004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All Rights Reserved.
優異人士
優異人士
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
付載歷史意義的人物
付載歷史意義的人物
部落青壯或童婦
部落青壯或童婦
尖石大小事
尖石大小事
尖石大小事
尖石大小事
地貌變遷史
地貌變遷史
地貌變遷史
地貌變遷史
地貌變遷史
地貌變遷史
細數珍貴寶
細數珍貴寶
細數珍貴寶
細數珍貴寶
細數珍貴寶
細數珍貴寶
細數珍貴寶
細數珍貴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