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簡介

活動訊息

會議

講座

IACS

出版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

簽署合作與相關課程

 

 

 

 

 

 

 

 

 

»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  2009-02-18 陳泓翰

941616 陳泓翰


國家統治者意識形態快速轉換下的受害者:
從陳映真後期小說文本出發,談認同問題


在陳映真後期三篇小說《歸鄉》、《夜霧》、《忠孝公園》中努力不輟試圖處理的,是
台灣這塊土地在經過政治的紛亂之後,仍然存在的不同背景的政治問題。不論是台灣人日本
兵、國民黨特務。所有面臨認同問題的筆下人物,他們的共同點是 (1) 在國家政權統治核心
之外,無法抵抗時代的小人物 (2) 因為政權的快速轉換,而突然失去了他們信仰的意識型
態,而在時代、社會的壓力之下,半強迫的改變新的信仰。
本文意圖討論的,就是我們在閱讀陳映真的文本,除了感嘆這些飄搖的棋子在時代中的
悲苦之外,在我們自身並沒有顯著認同問題的情況之下(甚至可以說沒有顯著一致的認同意
識),要如何理解,甚至處理新的,無時不刻發生在我們周遭的,他人、他族群的新的認同
問題?
閱讀忠孝公園的三個故事,常常讓我陷入書中的世界,書中的人物就像是在我身邊的人
們影子的投射,從歸鄉裡的退伍軍人,夜霧裡的國民黨特務,忠孝公園裡的殖民政權變遷不
適應者。最相似的地方並非書中人物和身邊人們的經歷,重點也不是他們之間的歷史記憶連
結關係,而是他們所必須面對的,相似的困境。在每個時代環節中,台灣產生了太多不一樣
的族群認同,不同的族群認同產生了不同的認同問題,但是這些不同根源的認同問題,對於
不同族群的人們來說卻一樣是茫然迷惘而創痛的,在陳映真筆下,這種壓抑的、被遺棄的悲
傷,導致失控的瘋狂或生命的終結,是跨族群的現象,或可以說是在受害於認同問題人們中
可見的普遍現象。但是這樣多種的認同意識,雖然各自都飽受煎熬,卻無法,也不願意對彼
此伸出援手,不願意分享悲傷,而造成了社會當中個人彼此之間的冷漠。在夜霧中,李清照
在百貨公司裡逃亡的情節就很生動的描述了這種普遍性的現象。張明在百貨公司中遇見了當
年毀了他半生的特務李清照,一眼就認出來了。「現在的我像一個被押往法庭上的重型犯。
哦,他們終於直接找上我了。」李清照這樣想著。然後為了逃避張明的問題,也是一直以來
追著他的問題:「當年何苦睜著眼瞎編派,應派我們是奸匪...」,在百貨公司中展開了逃
亡。周遭人們對於這一追一逃,反應卻是這樣的「滿場鼎沸的人群中皆若無其事,拎著滿載
的購物袋,笑容滿面。沒有一個人在一張明的淒厲的叫罵,有人看著張明竊竊私語,有人對
他咧著嘴笑。」
陳映真的忠孝公園小說集裡,將這種來自不同族群的,難以分享的悲傷,處理成一個一
個故事。於是歸鄉裡的退伍軍人,夜霧裡的國民黨特務,忠孝公園裡的殖民文化變遷不適應
者的心境,那原本會辦隨著寂寞的死亡而消失的困惑和茫然,便躍然於紙上了。透過這些作
品閱讀,我們或許可以重建族群之間的了解,以文本為媒介,先是了解,接著便能分享那原
本無法溝通的悲傷。這種透過彼此的細緻的了解,達到彼此撫慰的效果,進而化解那在夜霧
中「百貨公司旁觀人們的冷漠」,或許就是這些陳映真賦予這些小說沈重的任務吧?那我們
究竟該如何開始把細緻的理解他族群悲傷的能力放在心中呢?我想先從他們為何出現認同問
題,為何會悲傷談起。
翻開近代台灣史,尋找這些活在故事中的主人翁生存的歷史背景,探究發生這些問題的
根本原因。歸鄉的主人翁楊彬是國共內戰中被徵招的台灣國民黨兵,最後沒有選擇的留在中
國大陸生根。配角老朱的背景比較沒有那樣複雜,是個外省老兵,來過台灣協助徵兵。夜霧
裡自殺的李清照是台灣人,做過國民黨白色恐怖時期的特務,因為政權的交替,民主進步黨
上台而駭怕,被過去的罪惡感所追殺。忠孝公園裡的馬正濤就比較複雜了,他在中國先是為
日本扶植的滿州國做事,接著換成國民黨,國民黨垮台之後,他又出賣了自己的同志向共產
黨投誠,因為害怕被共黨清算在國民黨任職時所殺害的無數共黨黨員罪行,又在火車上逃
脫,回到台灣當特務局的密探,但是這樣價值浮動的人,或說是為了生存不擇手段的人,竟
人也因為民進黨的上台而自殺了。忠孝公園的另一個主人翁林標,是一個台灣人日本兵,雖
然表便上憎恨日本在戰後遺棄了他們,心底深處卻一直效忠著日本過去的光榮。
在小說裡的這些人物,為什麼會活在這樣的痛苦之中?為什麼會對新時代的來臨,出現
這樣的不適應症?中國近代史和台灣近代史的混亂,統領意識型態的快速轉換,從國民黨到
共產黨,從日本殖民政權到國民黨流亡政府,從威權體制到今天的民主自由。這些快速的、
粗糙的意識型態轉變,讓底層階級只能服從於時代潮流的人民,無法即時調適。這種因為政
治因素和戰爭引發的統治者意識型態顛覆,曾經是信仰中心的意識型態的崩毀,讓人民沒有
辦法即時的改變其原本構築完整的舊信仰,而導致不能和上頭同步的不適應症,在這近一百
年的混亂的歷史中讓多少人們受苦。這種失去根源的無力和悲傷,就像是宇宙中的星系,原
本行星都穩定安份的繞著恆星尋著一定軌道運轉,但是有一天,不可預期,原本提供安定引
力的恆星就這樣突然的消失了,這些環繞的行星該如何是好?已經無法憑藉自己的力量在安
定的軌道中運轉,但是又不知道該要往哪一個方向去,於是他們失去了重力,在無限的宇宙
中漫無目的的漂浮。
這些被舊的統治階層價值觀遺棄的人們,這些失去了旋轉中心的行星,卻仍然活在過去
的夢中,楊彬在異地殷殷期盼的就是歸鄉,就算他忘了怎麼說台灣話,故鄉宜蘭景致也和他
的記憶完全不同。李清照仍然活在被抱負和抓殺的陰影中,雖然大部分的仇人都已凋零。林
標一直以來效忠的就是日本政府,就算他不願承認,但是仍然可望受到日本政府的憐憫。就
算像馬正濤這樣冷血的尖惡小人,然後會懼怕新政府上台後,過去的罪惡會從黑暗中慢慢地
爬出來找他。無論是楊彬那樣從來就無法選擇,而任人游移小卒子,或是李清照那樣曾經冷
血的特務;馬正濤這種窮凶惡及,以出賣別人求生的大惡魔;林標這種單純的無知的效忠日
本帝國的小老百姓。他們所追求的,不都是一個虛幻的、老舊的幻象,這個幻象是過去的統
治政權所建構出來的,方便統治者行使權利的工具,或是一種讓他們產生信仰的意識形態國
家機器。時代的洪流中,這些曾經壯大的統治階層意識形,一一幻滅了,但是卻沒有告訴這
些在底下聆聽教條的信眾們,該何去何從。國共內戰國民黨輸的一敗塗地,留下的是莫名的
被帶往戰場的士兵。日本殖民統治隨著二次大戰日本戰敗而幻滅,留下的是那些被教育成日
本人的台灣人;國民黨威權體制隨著兩蔣去逝,政治改革,民主自由化運動而崩毀,卻沒有
人告訴那些身上展滿血腥的特務該何去何從。殘破的中國近代史、台灣的殖民歷史所留下的
遺毒,就這樣慢慢的在社會底層爆發,統治階層所無法預料的,或是無可避免的,意識形態
快速轉換造成之,小人物與社會脫節的災難。就算到現在,也還沒有辦法解決,或是沒有人
願意去解決的難題。
就算在現在,在我們的身邊,相似的問題更是持續不斷的出現。日前在台大自殺的緬甸
僑生就是一例。緬甸僑生就是被國民黨在撤退時,遺棄在滇緬邊境的國民黨部隊之遺族,據
筆者身邊的緬甸僑生憑有所述,他們從小被教育必須效忠位在台灣中國國民黨,並且要把台
灣當作是故鄉、當做是祖國。所以他們從小就受漢語教育,殷殷期盼到台灣念書。在緬甸的
生活是很困苦的,如果以中國人的身分去申請緬甸的身分證,政府並不會承認,而必須要用
滇緬邊境少數民族混血為身分依據,才能拿到緬甸身分證。但是就在他們辛苦念書,以僑生
的身分來到「祖國」,以為會受到盛大禮遇,事實卻不是如此,中華民國政府的統治者已經
日換星移,在約十年前取消了對僑生的優惠政策,現在他們如果沒有工作,就無法拿到中華
民國的身分證。所以在台灣念書的大多數緬甸僑生,都是沒有任何身分證明的,緬甸政府認
為他們不是緬甸人,中華民國政府也不認為他們是台灣人。如果沒有身分證,工作也找不
著,在生活壓力極大的情況下,有位緬甸僑生就在上個月在台大的某一棟大樓樓頂跳下來自
殺了。他死時頭部著地,而且身上也沒有任何的身分證明,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沒有人知道
他的名字。這可不是小說裡頭的人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就在上個月發生的社會事件。
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不斷同時發生的,這個世代新的認同問題:除了滇緬僑生之外,在政
治上爭論不休的,我們究竟是臺灣人還是中國人?該不該在教科書裡頭擺上重比重的台灣歷
史?外籍新娘和老兵的第二代,即將面臨到了什麼問題?外省老兵的年輕外籍新娘妻子,他
們的子女該認同哪一個國家?該讀哪一段歷史,該學哪一種語言,哪一半的血液該喚起他們
的認同?同樣的問題結構,緬甸僑生該認同的是哪一個國家?是他們被教育認同的那已經不
存在的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或是必須接受現實的新的台灣政權呢?同樣是時代轉換下的不
適應者,忠孝公園裡頭的人物卻和現代的,正在產生的問題本質類似,或許這正是一個在成
長中還不穩地的政權所必須面對的難題。從閱讀陳映真的文本中,我們究竟能學習到什麼樣
的經驗,來處理這些新的認同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從閱讀這些人們的故事開始,學著更細緻
的了解每一個人面對的問題背景,了解同樣有這些問題的人們,他們是如何艱苦的活著,如
何在失去了信仰之後,行屍走肉般沒有意識,只有恐懼的活著。或許我們可以從開始用憐憫
的眼光看著這些失去堅定信仰的人們,然後掉下眼淚。或許在我們掉下眼淚之後,開始會有
興趣了解他們背後的歷史,接著好奇,他們為何這樣地痛苦。閱讀了更多關於他們、關於他
們周遭人們的故事之後,不再是流淚,而是深深的嘆息。然後或許我們從這個追尋的過程
中,更加學會了如何更加細緻的角度看待每一個人的苦難,或許我們變得不再是像是《夜
霧》中百貨公司裡的旁觀人們一樣,了解張明為何會大喊著「他是國民黨特務,攔著
他!」,了解李清照為何要死命的逃,就像是被後有吃人的野獸一般。閱讀這些舊的故事、
舊的歷史,年輕的讀者從裡頭抽出來的情感,那些陳映真深深地埋入的情感,或許有助於我
們更為細緻的體會在新時代面臨到相同問題的人們,他們的苦難、他們的悲傷。至少我們不
再是冷冰冰的莫不關己,而學會閱讀,學會流著眼淚嘆息,然後我們終於學會問問題。

 
   

研究室成員

所在位置

研究室的相本

新竹飲食文化計畫

會議與學術活動相本

會議海報

2016

2015

2014

2012-2013

2010-2011

2008-2009

“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系列論壇

2014 IACSS Summer School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

《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畫展與系列座談

冷戰的歷史文化——東亞批判刊物會議

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保釣精神的繼承與轉化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蔡翔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池上善彥

2012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戴錦華

2012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王曉明

2013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洪子誠

2013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年度講座|Partha Chatterjee教授:Empire and Nation/帝國與國族

2013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Madhava Prasad教授

2014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年度講座—Ashis NANDY

Issues

相關學術活動

Inter-Asia.Org

IACS出版書系

專書

期刊

推薦出版品

出版相關座談會錄影影片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系列論壇錄影影片

左翼文獻資料庫

陳映真文獻資料庫

錢理群文獻資料庫

會議與座談錄影影片

戰後左翼口述計畫系列:以陳映真為線索

亞際書院

西天中土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

2011文化研究導論

魯迅:亞洲思想資源

連結機構

2010文化研究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