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條大圳八堡圳之父】施世榜(2) 江銘輝 五夢網
四、八堡圳動工
他開始前往附近察地形地勢,然後開始的勾劃開鑿灌溉渠道的藍圖,有了初步的雛型後,施世榜迫不及待的召集當地的漢人農民(當時彰化尚有許多平埔人),說出了內的想法。
原先他以為會有不同聲浪,沒想到與會的農民,都眉開眼笑,紛紛表示贊同與支持,願意出錢出力。
施世榜看見他們期待的眼神,威受到他們的渴求,決定放手一搏,以免辜負當地人的期望。於是,他又找了一些懂得水利工程的人,擬定了整個的開鑿計劃,在大家同心協力下,於康熙48年(西元1709年)開鑿,灌溉溝渠的工作陸續展開了。
由於當時沒有機器,只能靠人力一鏟一鋤的挖,夏天時酷熱難耐;冬天時,寒風凜冽,工作非常辛苦,不過,施世榜時常去慰勞參與挖掘.的農民說:「今天你們所流的每一滴汗水,將來都會成為一粒一粒豐碩的穀粒,老天是不會辜負苦人的,大家忍耐些。」
在施世榜的鼓勵下,農民賣力的工作,經過了漫漫的十年歲,康熙58年(西元1719年)完工灌溉渠道終於完成了。施世榜和農民興高采烈的期盼著將溪水引入水道,可是他們卻失望了。
五、林先生的幫助
施世榜皺著眉,心想:「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溪水會流不進水道呢?」
施世榜回頭安慰帶著失望表情的農民,說:「大家不要難過,我絕對不會讓你們十年的心血白費的,我一定會想出解決的方法的。」
於是施世榜帶著幾個水利專家沿著水道仔細勘察,卻找不出問題所在。他靈機一動,想到一個廣招賢才的方法,到處張貼公告,提供巨額獎金給能夠使水道暢通的人。
公告貼出後,許多人受到賞金的誘惑前來出主意,施世榜的半線住處,天天都有人前來求見。他們大多是為白銀千兩,來應徵的,有的衣冠楚楚,講得天花亂墬,有的故作神祕,密而不宣,有的亂出主意。他們有點相同的地方,自吹自擂,大言不慚,說自己的辦法有多好,但實施起來卻到處碰壁,根本行不通。
在這同時,有一位老者,他天天徘徊在施世榜住宅的門外,冷眼旁觀那些進進出出,自以為是的人。他觀看那些人到底能變出什麼把戲,他們形形色色的外表,舌燦蓮花,想說服施世榜,但最後都鎩羽而歸。這位門外的老者,將他們的舉動一一看在眼裏,也記在心頭,他的反應是:用點腦袋吧,對這些人嗤之以鼻。
在這些人鎩羽而歸後,那位旁觀老者挺身而出。
有一天,這一位衣冠樸樸,談吐風雅的人終於前來求見施世榜。說道:
「聽說大人要大興半線的水利,功德雖大,但未能竟功,極為可惜,我當助你一臂之力!」
說著,大家問他的姓名,他竟笑而不答。再三請教,他才慢條斯理的說道:
「我是來幫助你與建水利的,你知不知道我的姓名沒關重要,如果你一定要問,那你就叫我林先生好了。」老人一面笑,一面示意道:「大人,您還是趕快拿一張紙來吧,我要指給您看!」
於是,那位老人便在紙上畫下了大圳的地形,然後指指點點各處不同的地勢,再說明了一切。
這位老人不是別人,正是日整日在門外徘徊那一位老人。
六、八堡圳終於引水進來
老人說,紙上談兵,你還不清楚,明天我們到各處實地考察,我再說清楚講明白,您就了解了。
第二天,這位林先生果然照約定的時間來到。於是施世榜便和他一起前往工地去勘察地形。一路上,林老先生當即一一指示開鑿的方法說:「看哪!這地方的地勢較高,水是流不上來的,應該叫人把它剷平。這裏的地勢又過低窪,水流到這裹便積滯流不出去,所以應該將地勢填高,缺失才可以補救。而這裡的水流太湍急了,應將流水疏通,緩和一點,至於這裏嘛!又太狹窄了一點,如不加以拓寬,流水便無法通行了。」
「您要照看我的話去做,按部就班地慢慢來,不要急,一定可以完成大圳的工程!」
於是,施世榜就依照林老先生的指示,加以改良。這一來,僅僅一、二個月的工夫。水圳果然暢通,從此農民歡天喜地,依賴此圳生活。
施世榜將沿圳的田地分給兒子和弟弟,並沿圳設十二租館來管理收租與圳務。而該圳灌溉一萬一千餘甲的田地中,施家擁地約有五千多甲,租穀收入約有45000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