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人簡歷(按筆畫順序排列):

王安憶現任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專職作家,並兼任上海作家協會主席,著有《長恨歌》(1996)、《富萍》(2000)、《上種紅菱下種藕》(2002)、《遍地梟雄》(2005)、《啟蒙時代》(2007)。
  
王墨林現任牯嶺街小劇場藝術總監、導演,曾經在《人間》報導文學雜誌擔任文字記者,長期關注小劇場、身體文化、表演藝術和前衛藝術等議題。他的藝術成就包括在北京推出台灣原住民希臘悲劇:《TSOU伊底帕斯》,擔任編劇、聯合導演、策劃、製作等工作(1997);受邀至日本、斯洛伐克、匈牙利、韓國參加國際行為藝術節,發表個人行為藝術作品(2002);受邀赴北京參與「台港小劇場戲劇藝術展演」,演出《黑洞之外新版》(2003);策劃製作:台、中、法前衛戲劇《敲天堂的門》等(2006)。
 
白永瑞任職於韓國延世大學歷史系,任國學院院長,並擔任《創作與批評》季刊主編以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委,著有《思想東亞: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2009)、作為發現的東亞(2000);編有《東亞的地域秩序:從帝國到共同體》(2005)、《從周邊看到的東亞》(2004)
 
朱天心現任專職作家,曾經擔任族群聯盟發起人以及三三集刊主編。著有《獵人們》(2005)、《古都》(1997)、《朱天心作品集》、《小說家的政治週記》(2001)、《二十二歲之前》(2001)、《漫遊者》(2000)、《想我眷村的兄弟們》(2002)、《昨日當我年輕時》(2001)、《當代作家兒童文學之旅第四卷》、《方舟上的日子》、《昨日當我年輕時》等書;編有雜誌《三三集刊》、《七月流火》(與馬叔禮、謝材俊、朱天文合編)。她的作品多次榮獲時報文學獎等多項文學獎,為臺灣文壇上重要的作家。
 
呂正惠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同時擔任人間出版社發行人。他的研究研究領域包含:漢魏六朝詩、唐詩、現代小說、台灣文學。與大陸學者趙遐秋共同主編《臺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出版著作有《小說與社會》、《戰後臺灣文學經驗》、《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殖民地的傷痕》、《楚辭》、《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等書。
 
松永正義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客座教授、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東亞言語文化論專任教授。著有《台湾文学のおもしろさ》(2006),及〈戦後台湾の「国語」問題〉(2004)、〈四〇年代後半期台湾文学研究の資料と視角〉(2002)、〈郷土文学論争(1930-1932)について〉(1989)、〈「中国意識」と「台湾意識」〉(1989)、〈近代文学形成の構図―政治小説の位置をめぐって―〉(1981)、〈台湾領有論の系譜―1874(明治7)年の台湾出兵を中心に―〉(1978)。
 
林思晴為清華大學人社系學生。
 
英培安現為全職作家兼出版人、新加坡草根書店負責人,曾創辦《茶座》、《前衛》、《接觸》等雜誌。創作體裁有現代詩、雜文、小說劇本。英培安擅長於寫雜文,常以敏捷的思路、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他對世事的看法,著有詩集《手術台上》(1968)、《無根的弦》(1974);散文《螞蟻唱歌》(1992)、《身不由己集》(1986)、《翻身碰頭集》(1985)等;小說《孤寂的臉》(1989)、《一個像我這樣的男人》(1987)、《寄錯的郵件》(1985);文藝評論《閱讀旅程,香港》(1997)。曾於2008年獲新加坡文學獎華文組首獎榮銜、2003年獲新加坡文化獎。
 
侯孝賢為台灣電影導演,作品包括《紅氣球之旅》(2007)、《最好的時光》(2005),《珈琲時光》(2003)、《南國再見‧南國》(1996)、《好男好女》(1995)、《戲夢人生》(1993)、《悲情城市》(1989)、《戀戀風塵》(1986)、《童年往事》(1985)、《風櫃來的人》(1983)、《兒子的大玩偶》(1983)等。除電影創作外,也參與社會運動,於2003年發起籌組族群平等聯盟以及參與台灣民主學校,並積極支持原住民運動,曾聲援反對三鶯部落拆遷、桃園縣撒烏瓦知部落與崁津部落住屋遭拆除等活動。
 
施淑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本名施淑女,台灣鹿港人。台大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博士班研究。著有《兩岸文學論集》(1997)、《理想主義者的剪影》(1990);編有《賴和小說集》(1994)、《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1992)。 
 
莊華興任職於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外文系,並擔任大馬翻譯與創作協會秘書,編著有Jejak Warisan (《溯源》(2008)、Salam Malaysia: Antologi Terjemahan Puisi Mahua (《問候馬來西亞:馬華詩歌選譯》(2006)、《國家文學:宰制與回應》(2006)、Cerpen Mahua dan Cerpen Melayu: Suatu Perbandingan (《馬華與馬來短篇小說比較研究》(2006)、《伊的故事:馬來新文學研究》(2005)。
 
孫歌任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並擔任比較文學研究室副主任、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兼任教授、以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編委,著有《竹內好的悖論》(2005)、《主體彌散的空間》(2002)、《亞洲意味著什麼》(2001)。
 
陳思和現任復旦大學教授、人文學院副院長、中文系系主任,曾任《上海文學》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文藝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秋裏拾葉錄》(2005)、《中國現當代文學十五講》(2003)、《還原民間》(論文集,1997)、《中國新文學整體觀》(1987)、等書;編有《世紀回眸人物系列》、《中國文化名人傳記叢書》、《火鳳凰文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書》、《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等大型叢書。曾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三等獎等獎項。
 
陳光興任職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同時負責亞太/文化研究室,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任資深客座研究員、韓國延世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客座教授。著有《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2006)、《帝國之眼》(2003;漢城,韓文版)、《媒體/文化批判的人民民主主逃逸路線》(1992);編有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1996與David Morley合編)、Trajectorie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1998)、《Partha Chatterjee 講座: 發現政治社會:國家暴力、現代性與後殖民民主》(2000)、《文化研究在台灣》(2000)、《後東亞論述》(2006,與白永瑞、孫歌合編,東京,日文版)、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Reader (2007,與蔡明發合編)。他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的成員,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期刊的執行主編。
 
陳幼唐為清華大學人社系學生。
 
崔末順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並定期為韓國《釜山日報》撰稿,介紹台灣的社會、文化動向,同時擔任韓國MBC文化放送電台的海外特約記者。研究方向為台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文學理論、韓國現代小說、西方文學思潮。著有〈韓國民族文學論的建構及其焦點:以白樂晴的民族文學論為中心〉(2008,《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9期)、〈封建性與現代性的衝突-日據時期台韓小說中的女性處境〉(2007,《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3期);《台灣近五十年現代小說論集》(2007,《台灣近五十年現代小說論集》)、〈皇民化時期台灣與韓國的戰爭動員體制和女性論述〉(2008,Journal of Korean Culture No.11)等論文著作。
 
賀照田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曾任《學術思想評論》主編,現於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擔任客座副教授,並曾於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早稻田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校任訪問學者,東海大學社會系、清華大學台文所訪問教授;他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的成員。著有《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2006);編有《顛躓的行走:二十世紀中國的知識與知識份子》(2004)、《在歷史的纏繞中解讀知識與思想》(2003)。
 
曾健民現任文學評論者與執業醫生,並曾任《人間》雜誌思想創作叢刊主編、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會長、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計劃研究員,編著有《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2005)、《1945光復新聲:台灣光復詩文集》(2005)《文學二二八》(2004,與藍博洲、橫地剛合編)
 
趙剛現任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同時也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委。學術上的核心關懷是激進民主,一併關注社會運動、民族主義、多元文化與全球化等關連議題。著有《小心國家族》(1994)、《告別妒恨》(1998)、《知識之錨》(2005);譯有《法國1968:終結的開始》(1998)。
 
薛毅現任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現當代文學研究、文化理論研究、魯迅研究,是上海重要的現代文學批判學者。著有《無詞的言語》(1996)、《當代文化現象與歷史精神傳統》(2007);編有《現代語文讀本》(2002)、《鄉土中國與文化研究》(2008)、《魯迅與竹內好》、《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讀本》(2008)。
 
鄭鴻生現任專職作家,寫作主題包括其求學經歷,其中所提及之左右翼思想衝突、黨國威權、政治搜捕與自我掙扎等,呈現當時白色恐怖陰影猶存之七○年代臺灣氛圍;另一類作品以異國風光為主,於其中體現個人感悟與文化觀察。著有《百年離亂:兩岸斷裂歷史中的一些摸索》(2006)、《荒島遺事》(2005)、《踏著李奧帕德的足跡》(2002)、《青春之歌》(2001)。
 
錢理群現任國科會講座教授,台灣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2009年歷史、思想與文化講座,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已退休。長期關注語文教育、西部農村教育、地方文化研究和青年志願者運動,同時從事現代民間思想史研究,並持續關懷社會底層,被譽為八○年代以來中國大陸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著有《心靈的探尋》(1988)、《走進當代的魯迅》(1999)、《與魯迅相遇——北大演講錄之二》(2003)、《精神的煉獄——中國現代文學從‘五四’到抗戰的歷程》(1996)、《1948:天地玄黃》、《語文教育門外談》(2003)、《拒絕遺忘:錢理群文選》(1999)、《我存在著,我努力著》(2004)。
 
藍博洲現任夏潮聯合會會長、小說、報導文學作家,曾經擔任《南方》雜誌、《人間》雜誌、《自由時報》,時報出版公司特約主編、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灣思想起》製作人、香港浸會大學駐校作家等。因演講認識陳映真及楊逵,開始探究相關歷史事件。著有《青春戰鬥曲》(2007)、《二二八野百合》(2007)、《宋非我》(2006)、《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2005)、《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2004)、《紅色客家莊》(2004)、《紅色客家人》(2003)、《藤纏樹》(2002)、《麥浪歌詠隊》(2001)、《台灣好女人》(2001)等書。1985年曾以短篇小說《喪逝》獲時報文學獎。
 
 
 
 
 
主持人簡歷(按筆畫順序排列):
 
丁乃非現任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成員以及英文系教授,著有《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2007,與白瑞梅、劉人鵬合著)Obscene Things: Sexual Politics in Jin Ping Mei (2002;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Reticent Poetics, Queer Politics” (2005;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與劉人鵬合著),以及〈看不見疊影-家務與性工作的婢妾身影〉(2002)。
 
初安民現任印刻文學生活誌總編輯。他的創作文類以詩為主,常將家國之思寄寓抒情形式,並能踏出現實生活的框囿中,而將思維和感覺的觸角延伸到更廣闊的世界。初安民除詩人身分外,也是一位優秀的文學編輯人。擔任《聯合文學》總編輯多年,後又創《印刻文學生活誌》,對文學傳播、文學推進有一定的貢獻。著有詩集《愁心先醉》、《往南方的路》等,曾獲五四獎文學編輯獎。
 
柳書琴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專長為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台灣漢文文藝與通俗文學、殖民地現代性、東亞殖民地比較文學,著有〈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試論陳映真〉(1990《史學》第15期)、〈誰的文學?誰的歷史?:日據末期台灣文壇主體與歷史詮釋之爭〉(2009,《新地文學》第4)等期刊論文,譯有羅馬帝國的衰亡與鉛中毒》(19892006);編有《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場域》。
 
夏林清為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以及台北縣蘆荻社區大學負責人,著有《組織學習—理論、方法與實踐》(2006)、《Change:與改變共舞:問題如何形成?如何突破和有效解決?》(2005)、《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2004)、〈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2006,《應用心理研究》第31期)、〈與娼同行,翻牆越界〉(2002,《應用心理研究》)。
 
陳明忠在日據末期飽受日本同學欺凌,意識到自己是中國人,開始抗日。台灣光復後,曾參與二二八事件,參加謝雪紅領導的「台灣民主聯軍」並在攻打日月潭戰役中擔任突擊隊隊長;白色恐怖期間被捕入獄,判刑10年;1976年再度被捕,被控接受中國共產黨命令,在台陰謀叛亂,警備總部甚至以「為匪宣傳」判他死刑,後來在1988年獲得特赦出獄。現任夏潮聯合會名譽會長。
 
劉紀蕙現任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曾任輔仁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及系主任與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所長,並曾任捷克布拉格查理士大學短期訪問教授。著有《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2004)、《文學與電影:影像‧真實‧文化批評》(2003)、《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2003)、《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1994);編有《文化的視覺系統I:帝國─亞洲─主體性》(2006)、《文化的視覺系統II: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2006)、《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2000)。劉教授目前也是文化研究學刊編輯委員。
 
賴鼎銘現任世新大學校長,並曾任世新大學教務長、圖書館館長與資訊傳播學系系主任。著有《科學欺騙研究》(2001)、《圖書資訊學概論》(2001)、《資訊科學的思考》(1999)。編有《默會知識研究》(2007,與葉乃靜合編)。

 

 
 

交通資訊

發表人訊息

課堂心得

文藝創作

報導文學與專訪

評論文

雜文(含散文、隨筆、悼文)

編、序

著作選集、合集、譯著、編校、影音資料

其他

著作外譯(國外翻譯的著作、文章發表及相關研究)